本文转自: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人民网哈尔滨8月1日电 近年来,黑龙江省伊春市以河湖长制为统领,开展江河治理、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制度创新、数智赋能和生态价值转化,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促进河湖面貌焕新、民生福祉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制度之力守护河湖长治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是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全市每一条清澈河流,都离不开各级河长日夜巡护。”伊春市水务局局长那德志说。“我从小在呼兰河边上长大,我有责任、有义务履行好巡河护河职责,守护好呼兰河的碧水清波。”铁力市神树镇神树社区书记宋艳秋说。
伊春在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干部四级河长体系,设立900余名河长,将全市大小702条河流悉数纳入管理网格。并持续完善河湖长制工作督查、考核、验收等机制,搭建起“党政同责、层级联动、全域覆盖”的河湖管护责任链。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包保黑龙江、汤旺河、呼兰河、西南岔河等重点流域,解决岸线整治、水质提升、生态修复等突出问题90余个,将“问题清单”转为“成效清单”,带动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扎实推动全市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伊春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首创以“市总河湖长令”形式出台河湖长制工作激励暂行办法,制发创建水利风景区三年行动工作方案。举行“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统一行动日活动,举办河湖长工作成果和水生态水文化展,创新建立“河湖长+志愿者”机制,探索试行河湖负面问题曝光机制……总结出大量亮点做法经验。
丰林县的抗美河畔,穿着红马甲捡拾垃圾的志愿者王芳说:“现在大家保护河流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河道里的垃圾变少了,来清理河道的志愿者变多了。” 铁力市呼兰河边,组建出一支护河志愿队的孙启成深有同感:“许多家长是和孩子一起参加河道清理活动的,家长们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
过去一年,全市召开河湖长办主任会议、工作推进调度会14次,有力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完成河湖长制重点任务70项、挂图作战任务32项,解决省级暗访发现问题23个,实现全市203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治理目标,建成幸福河湖12个,呼兰河(铁力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推进“河湖长+河湖警长+河湖检察长”机制落实,组织水务、公安等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河湖“四乱”问题432个,有效维护了河道行洪安全,织密扎牢了打击涉河犯罪的坚固防线;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20公里,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38.6吨,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提升至100%,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铁腕“治乱”,施强力“治污”,伊春严格水资源指标管理,强化水域岸线管控,筑牢水污染防治防线,持续夯实生态保护基础,做到了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
凭数智治水赋能幸福河湖
在乌马河及其支流布置的水质传感器、水位计、流量计等智能设备持续回传水质、流量、水位等12项关键指标数据;汤旺县的河湖监测感知设施实时监控着河湖动态,一旦水位变化超过警戒线立即向平台预警;南岔县建立的“一河一档”资料库,让河湖长制工作实现了线上线下水陆同治……向全域蔓延的数智治水正推动伊春河湖问题处置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在铁力市王杨灌区渠首,被称作“无人机河长”的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正在对水土流失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巡查监测,并把监测数据回传到数字孪生平台上。
这一平台是伊春数智治水的“利剑”,平台将水务行业与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充分融合,通过卫星遥感和AR全景建模,将全域水网纳入平台管理系统,构建出了和现实一模一样的电子“双胞胎”,工作人员只要在平台上进行数据操作,就能全面掌握流域范围内的实时状态和运行情况,实现了精准识别问题、快速响应治理,让涉水事件主体和潜在隐患主体“一屏尽览”。
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农田灌溉智能化、可视化正快速推进,依托平台建设的渠首水闸自动化和北关灌区信息化灌溉系统,可以为灌区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数据分析及智慧化决策辅助,有效节水并提升了5个中型灌区的工作效率和11.9万亩水田灌溉的供水质量,更是受到了灌区农民的如潮好评。
“要是在过去,春灌的时候一旦赶上天气不好,田里很容易就旱了,等调好水闸把水引过来了,最多要花十多天,期间的损失是必然的,但现在两天不到就能解决了,什么都不耽误,我不懂那些原理,我就知道这是个惠民的好技术!”佳新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项春贵说。
拓两山之路盘活生态资产当水清鱼跃重现,河畔重披“绿衣裳”,九曲河湾、一汪碧水亦是流金淌银的“聚宝盆”。依托呼兰河防洪治理工程项目、铁甲河可持续发展项目,铁力市累计投资近3亿元,建成生态廊道,完成景观绿化,以水为主题将分散的景观带串起来,打造出呼兰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汤旺县也在汤旺河畔投资了2.68亿元打造文旅综合体,建起4000平方米的绿化园林景观、配套的文化广场,将滨水步道与森林徒步相融合,把河畔变成为群众休闲的热门打卡地。
“这里的景色很美,天蓝蓝的水清清的,沿河在树荫下走一走,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游客李霞与她的老姐妹们一起笑着说道。被游客们用“脚”认可的还有乌马河畔的“乌翠之夏”和“乌翠之冬”。傍晚,河畔的夜市烟火气升腾,烧烤摊摊主赵大姐热情地招呼食客,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没想到,原来很普通的乌马河,建了幸福河湖的设施、搞了各种活动后,真成了网红景点,一冬一夏能吸引来这么多人,也给我们提供了好多商机。”河湖治理带来的改变让她喜笑颜开。
如今,“乌翠之夏”“乌翠之冬”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沿河6万平方米的夜经济集聚区已入驻了90户商家,带动800余人就业。2024年,来到这里游玩的游客达1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5亿元。在五龙山水库,更有着把“烂泥”变“活财”的奇迹。“真没想到,水库里的烂泥还能有人买,居然还卖得不便宜!以前一说清泥都不乐意干,现在这活倒成了香饽饽了。”村民林建华感叹。经检测,这些水库淤泥里的有机质含量丰富,特别适合制作化肥、城市绿化用土,其价值在6000万到1亿之间。清澈秀美河湖带来的幸福感,正浸润着林都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江河竞秀,终为民生;碧水长流,利在千秋。从制度创新到数智赋能,再到生态价值转化,伊春交出了一篇具有林区特色的护水治水兴水答卷,为伊春高质量转型发展和龙江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和“水幸福”。(陈静、张丹)
图片由伊春市委宣传部提供
配资盘股票配资网,配资实盘平台,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